黃溫恭,1920年出生,台南二中畢業後前往日本就讀齒醫專門學校。二戰時受徵召到滿洲國擔任軍醫。戰後回到台灣開設牙醫並與楊清蓮結婚生子,但卻在1952年因「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燕巢支部案」受到牽連,同年九月被捕。然而原先只遭判十五年,卻在執行前十六天被蔣介石改為「死刑」,於1953年五月二十日在馬場町遭槍決,留下了五封遺書給家人。而同年,五個月大的黃春蘭仍在襁褓中嗷嗷待哺。
黃春蘭,1952年出生,黃溫恭之么女,一生從未與父親黃溫恭見過面。台南女中畢業後考上東海大學化學系,大學畢業後原欲出國念書卻受阻。逗留台灣期間她結婚生子。而八○年代台灣社運狂飆,政治局勢也隨之逐漸鬆綁,爾後她獲得留學機會便赴美就讀蒙大拿州立大學化學碩士,一年半後即回到台灣再攻讀台大化學系博士,之後任職於高雄海洋科大水產系直到退休。而在2008年才親眼見到父親的遺書,2011年才親手接到相距五十八年前父親的遺書。
本書《黃春蘭的逆襲人生:遲來的遺書》,為黃春蘭女士的回憶錄,娓娓道來她身為政治受難家屬的奮鬥過程。從小她在親族呵護下成長,成年後才得知父親黃溫恭因案槍決。此後她遭受全面的政治監控,留學求職均受阻,但她卻在縫隙間,活出精采的人生,成為以專業協助改善高雄水質的科學家。並在台灣走向民主化之際,踏上索還父親遺書的征程,並透過分享家族受難故事,致力於推動人權教育與轉型正義。
獨裁政權終會有崩潰的一天,但在崩潰之前,還需要承受多少苦痛?在白色恐怖的暴政之下,隨意奪走人命固然殘忍。然而更殘忍的是,被留下的親族們,更需承受政府、社會、肉體、精神上長期無孔不入的監控與歧視,影響終其一生,更擴及受難者的上一代與下一代。黃春蘭前半輩子不斷尋思著父親的模樣,後半輩子勇敢面對父親的過往與轉型正義的漫漫長路,傾訴著橫跨三代長及一生的遺書征討故事。
【專文推薦】
陳 菊|國家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
許雪姬|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前所長
洪慶在|國立台南女中校長
林啟燦|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
◎指導贊助:國家人權博物館
◎策劃單位:台灣公民媒體文化協會、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
作者介紹
口述 黃春蘭
1952年12月出生時,父親黃溫恭醫師已身陷牢獄,原判刑15年,在五個月大時,因蔣介石大筆一揮:「黃溫恭死刑,餘如擬」,於1953年5月20日遭槍決,槍決前四小時寫下的五封遺書,在五十八年後才收到。自此我成為遭監控近四十年的政治犯家屬,欲留學卻無法出境,連相親對象也是情治單位的眼線。這些創傷難以彌補,卻又讓人力爭上游,取得台大化學博士,成為高雄科技大學副教授。2018年退休後,致力於人權運動的倡議。
作者 林佳瑩
在我念幼稚園的某一天,電視卡通的畫面忽然從彩色變成黑白。我的爸爸媽媽說,我們正在見證台灣歷史性的一刻。原來那天,是蔣經國總統過世,接著台灣迎來了民主化。在我要進入台大政治系的某一天,臥病在床的奶奶看到窗外街景一片平和時,她說「這是臺灣民主的進步」。奶奶的遺言,啟發了我對台灣民主化進程的興趣。後來我參與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口述歷史訪談,並在2011年受美麗島事件參與人艾琳達女士之邀,撰寫她的傳記。從自傳出版以來,我常得到讀者的反饋,謝謝我寫了這本介紹台灣戰後民主化的教科書。2019年,我受財團法人世聯文教基金會之邀,針對一樁解嚴後的政治案件,進行口述訪談與專書撰寫。在與受訪者進行文稿確認時,我感到蠻難過的。即便台灣完成民主化三十多年了,但政治受難的陰影仍殘存人心。這讓我體會到口述歷史對人權教育的重要性。這本書,就是我在黃春蘭女士的授權下,呈現的人權教育素材。
史料註解 連克
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碩士畢業,現為國史館助修,並就讀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班。碩士論文改寫出版為《從代理人到保險公司:臺灣商人的產物保險經營(1862-1947)》一書,並延伸撰寫〈政治案件中的財產沒收與流向:以李延禧案為例〉論文。在大稻埕進行有關李家的田野調查時,從研究者成為參與者,規劃設計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之常設展、導覽手冊與培訓志工。迄今仍在協助遭受政治迫害的李家,蒐集向政府聲請財產返還的檔案,亦步亦趨間,跨進轉型正義的研究領域。在聆聽本書傳主黃春蘭女士有關人權議題演講後,從原本的提問者,成為本書的註解者,以史學專業,參照檔案史料,叩問口述歷史的客觀真實。
目錄
推薦序 化作春泥更護花╱陳菊
推薦序 追求真相、根除悲劇╱許雪姬
推薦序 灌溉台灣、播種人權╱洪慶在
推薦序 科學的光與鹽╱林啟燦
序幕 相親那一天
第一篇 監控(1952-1992)
一、家庭承蔭
二、留學夢碎
三、真命天子
四、負笈新大陸
五、無尾巷的盡頭
六、最後的寒顫
第二篇 南方(1992-2018)
一、黃教授
二、沒有生雞蛋的高雄
三、吳郭魚的啟示
四、海洋的召喚
第三篇 轉型正義(2007前後~)
一、找尋
二、爸爸拼圖
三、遺書
四、百年樹人
五、真相與正義
六、星空下的樹影
終章 捐贈我的故事
附錄 黃溫恭遺書
黃溫恭、黃春蘭大事記
參考文獻
圖片目錄
致謝
推薦序
為著bē-tàng講話--ê出聲
序幕 相親那一天
「妳想出國嗎?」她望著窗外,正是烈日灼身的盛夏,天邊一抹灰白的蒼雲,彷彿是午後雷陣雨的前兆。在眼前這位只是第一次約會的相親對象前,她隱忍的情緒就如同窗外的天空。
她當然想,是朝思暮想般的想。從進入東海大學化學系時,她就開始加強英文,準備留學考試。更在畢業前取得赴美的全額獎學金,如果沒有意外的話,按照入學許可,她應該要在1975 年9月到西密西根大學報到。她還記得在雀躍著整理行李時,母親給了她一個照片夾。相片中那位文質彬彬的先生,是她素未謀面的父親。這是有生以來,母親第一次讓她感知到,所謂「父親」的存在。在此之前,她對父親的印象,只是祖父在她耳邊的細語,說她的父親因案而死。那時她剛成年,準備離家上大學。儘管她想要追問,她的父親是誰?是因為什麼案件而死?但祖父不願多談,母親也只會用那句從小聽慣的口頭禪回應,「囝仔人有耳無嘴。」小孩子可以聽大人講話,但不要多嘴。
父親在她出生不久後就過世,從小她就在祖父和母親的庇護下成長。她在位於高雄路竹的祖父家成長,把成片的三合院聚落當玩耍的天地,不時還追著附近糖廠的小火車。母親為了她及兄姊的教育,搬到台南市區,自己卻要每天搭最早的火車,到路竹國小任教。身在單親家庭,家中三兄妹只靠母親一份薪水過活。所幸靠著慈母勤儉持家,換得一家溫飽。兒時的她總是看著母親拿著親戚送來的舊衣,改成三兄妹適合的尺寸。儘管生活拮据,母親在她面前,卻從沒有一句對生活的哀嘆,只是希望她努力讀書,如同大樹般成長茁壯。
她從沒體會過母親承擔的壓力,不僅是經濟的重擔,更龐大的是全面的政治監控。母親屢次調職不成,出國的一言一行都要撰寫報告。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。她不像大哥,曾見證幾近抄家的搜索;也沒有像姊姊一般,對調查全家行蹤的管區員警感到不耐而回嘴。直到她歡天喜地的收拾行李,準備要展翅飛越太平洋的那一天,世界在她眼前崩潰,她變成了折翼的天使。
她一直得不到出國許可,儘管她幾乎像每日請安般跟旅行社聯絡,旅行社也只能告訴她不明所以。即使想要關說請託,她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。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裡,生活只剩下隨著日升日落、呼吸睡覺,唯一讓她覺得活著有希望的,是掐在手中的信件。那是來自西密西根大學校方的問候,告知校方可以再為她的全額獎學金延長一學期。但隨著出國許可杳無音訊,她眼裡的希望也漸漸隨之湮滅了。她只能猜測,原因來自那張相片中,因案而死的父親。
在生命如同槁木死灰之際,同學引薦她認識成大化學系的系主任,這位本省籍的系主任恰好是她表哥的大學同校同學。剛好系上正缺一位儀器分析的助教,在系主任認可下,她決定接任此一助教職位。她得不到出境許可,留學夢碎後,她就知道,自己無法全然掌控人生。無論多麼努力,也無法掙脫如同天羅地網的監控後,她覺得人生百無聊賴,只盼嫁人、覓得歸宿。
當時,先前安排她擔任助教的系主任已經卸任,換上一位外省籍的系主任,曾以讓雙方都方便的理由,建議她加入國民黨。這位系主任接著介紹了她眼前的相親對象,是位趁著暑假、從美國短暫回台的留學生。兩人在初次相見後,安排了今天這場約會。她揣想著,對方如此詢問,目的是要探詢她的意願,是否願在交往結婚後,長留美國。這是她人生唯一一次,必須要口是心非。因為,她實在無法向對方坦誠,自己因為已逝父親的案件,出不了國。
「所以,春蘭小姐,妳想出國嗎?」她覺得喉頭有點乾澀,喝了口桌上的開水,水杯映照出窗外的傾盆大雨,雨聲正好可以掩飾她故作姿態的乾咳。儘管她想壓抑情緒,卻聽到自己的回答是如此得生硬。「我-不-想-出-國。」就在此時,她的唇齒因被富含礦物質的水份所滋養,而得到了生命力,讓她能打起精神,面對明天。她忽然鬆了一口氣,甚至覺得這杯水的水質應該不錯。
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跟對方道別,她只記得雨後的天空澄澈蔚藍,襯著連綿的行道樹,勃發著綠意盎然。這些根深葉茂的大樹,讓她想起在祖父家度過的美好童年,那時她常跟玩伴在樹上玩耍。爬下樹後,撲到祖父與母親懷裡時時,又像大樹般庇護著她。那時的她,才三、四歲,常穿著內褲到處亂跑,當然也不知道,是祖父與母親雙手搭起的屏障,才為她阻擋烈日灰雲。
在她出生前,父親黃溫恭赴日本習醫。畢業後,黃醫師曾到滿洲國就職,戰後回到故鄉開業、擔任基層醫師。在二二八事件中,他目睹國民黨治下的腐敗與民不聊生。一九四九年,國民黨政府在國共內戰中敗退,帶著大批軍民撤退來台。當時以紅色為象徵的共產主義席捲世界,在這股浪潮滾滾而來時,黃醫師帶著對紅色中國的嚮往,經人介紹,加入共產黨。他期待透過政治與社會運動,驅趕國民黨,為台灣人民帶來美好的生活。
然而,歷史卻在這時閃了腰。韓戰在1950 年爆發,美國決定支持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,對抗共產中國。國民黨在得到靠山後,為了穩固在台灣的統治,以維護國家安全之名,大舉肅清左派人士,同時也牽連許多無辜的市井小民,一九五零年代成為了戰後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。黃醫師在1952 年,因「台灣省工委會燕巢支部案」爆發,自首入獄。經審訊後,他坦承加入共產黨,並寫下自白書。他原本被判處十五年徒刑,卻在執行前,改判死刑。在槍決前,三十三歲的黃醫師寫下五封遺書,其中一封給還來不及謀面,才五個月大的小女兒春蘭。但是,春蘭卻要走過大半的人生後,才知道這份遺書的存在。
在黃醫師過世後,黃家親眷一直遭受情治單位的監控。這種無所不在的監控,貫穿整個戒嚴時期。直到1990 年代,台灣邁向民主化為止。春蘭在成大擔任助教期間,系主任曾被警告不該聘用她。即使到了解嚴後1992 年,她在爭取高雄海洋專科學校教職時,還是差點拿不到聘書。
在日後的人生裡,春蘭忘記了這位相親對象的存在,因為她的人生伴侶已經在未來的轉角處等她了。幫她想起來的,是台灣民主化的成果。2020 年,她接受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(以下簡稱促轉會)的邀請,查看她和家人遭監控的檔案。其中一段紀錄顯示,她曾表達不想出國的意願。她拉著陪同翻閱檔案的姊姊,說哪有這回事。當時全家上下、周遭親友,誰不知道她多麼想出國留學。忽然,她的後腦如遭雷擊,回想起那個相親的下午。那是她人生唯一一次,口是心非地表明不想出國。這時,她才知道,原來那位留學生,是情治單位的眼線。以相親為名接近她,對方早已知道她遭受監控,得不到出國許可,那次是要探詢她的動向。
她想起這次來台北翻閱檔案的路上,中正紀念堂仍高高聳立。台灣已經完成民主化三十多年了,蔣中正這位獨裁者的巨型雕像仍安坐其中。就是他,在一念之間、僅憑個人意志,奪走父親黃溫恭的性命。2007 年,中正紀念堂舉行「再見,蔣總統」展覽時,她的堂妹發現了父親的判決書。判決書以工整的楷書寫明「黃溫恭以曾據自首處徒刑十五年」。判決書左上角,卻出現蔣中正用筆輕揚、宛似遊玩的手寫批示「黃溫恭死刑,餘如擬」。這個批示沒有新的法律依據,也沒有註明任何理由,證明黃溫恭罪及死刑。黃春蘭的父親就在1953 年五月二十日在馬場町遭槍決。
在堂妹發現這份決定父親生死的判決書後,春蘭的女兒張旖容進一步發現黃溫恭在槍決前留下五份遺書,分別留給妻子楊清蓮、小姨楊銀杏和三個兒女黃大一、黃鈴蘭與黃春蘭。這五份遺書在當時沒有送達家屬手中,經過半世紀,黃家家屬開始向政府申請返還這五份遺書。然而,政府初始以這些遺書是政府檔案為由,拒絕歸還正本。
在漫長的申訴過程中,母親楊清蓮在等不到遺書的遺憾中過世。在父親給母親的遺書中,父親腦海中總是浮現著嬌笑的母親。而在給春蘭的遺書中,父親要來不及謀面的小女兒原諒她。在父親槍決前,母親將兩張照片送入獄中。父親只能靠著這兩張照片,想像著獄外無緣相見的小女兒。一張照片是缺了父親的全家福,照片中春蘭才剛滿月,在母親懷中酣睡,渾然不知親生父親已然下獄。另一張照片中的春蘭才五個月大,睜著一雙清亮的眼睛,像是在盼望著什麼。當五個月的女嬰,成為六十歲的黃教授後,她收下遺書的當時,哭得就像哇哇墜地的嬰孩。在那一刻,她才感受到父親的愛。
在取回遺書時,黃春蘭已經成為大學教授很多年了。此後,她在課餘開始參與各項人權推廣活動。她站在台前,娓娓道來家族的政治受難經驗,希望透過個人的見證,讓社會大眾了解威權體制之不義,是如何箝制個人自由。更希望未曾經歷威權統治的新生代,能了解民主政治之可貴。
除此之外,她也和跟有相同背景的政治受難家屬聯繫,交換彼此的生命故事,這才發現,她在台上演講的自信,不是渾然天成,而是有幸身為黃家人。大部分的受難家屬在父親因案身亡或長年繫獄後,跟她一樣,遭受全面監控,求學就職,處處碰壁。更悲慘的是,因家中頓失經濟來源,子女飽受貧病所苦。昔日受難的父兄曾是各界菁英,但後輩卻淪落社會邊緣。即使在台灣已經進入民主化的今天,許多受難家屬仍不敢披露自己的際遇,更遑論走到台前,以親身經歷,當作人權教育的素材。
她是如此不幸,出生即喪父。父親的犧牲沒有換來她的安穩,反而讓她成為黨國體制禁錮的籠鳥。從留學、相親、求職,無一不處處將她逼入絕境。她卻又是如此幸運,祖父在父親過世後,不像其他受難家屬,會責怪媳婦是剋夫的掃把星,而是全心疼惜孤兒寡母。母親為了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,從路竹鄉間遷居台南市區。在祖父的主持下,家族成員從不因父親的殉難,對母子四人另眼相待。反而雙手交纏,為一家四口,撐起如同連綿大樹般的樹蔭,庇護著他們。她就如同雛鳥般,在樹間成長。大樹為她將烈日化為暖暖春陽,照耀著她成長。茂密的枝葉抵擋著烏雲密布、暴雨驚雷,並將之轉化成滋潤她的點點雨露,讓她的羽翼日漸豐滿。隨著戒嚴體制逐漸被衝撞,她趁機突破牢籠,成功橫渡重洋,完成留學之夢。
從那一刻,她才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人生。在那之後,她成為戰後國內第一代培養的博士學者,在現今的高雄科技大學展開學者生涯。根據本土環境需求,進行高雄地區乃至全國的水質調查。她的研究,見證了高雄地區三十年來水質的變遷。她還記得,初抵高雄時,迎接她的是刺鼻的臭味跟滿街的賣水攤位。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,連生命力強韌的吳郭魚,也無法在前鎮河裡存活。當時的她,實在很難想像市民能享受漫步河濱的一日。
從教職退休後,她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,可以參與人權推廣活動,甚至投入相關主題的現代舞劇和電影演出。在她翻閱監控檔案的2020 年,戒嚴體制彷彿已是歷史的塵埃,卻仍飄浮在空中。捷運中正紀念堂站、散布全台的中正路,隨時提醒著她,槍決她父親的獨裁者之名無所不在。在今日的地球上,不是只有北韓、中國這種專制國家,才會存在這種現象嗎?
她把監控檔案闔上,走出促轉會的大門,眼前是林蔭遍布的恬靜社區,與她起伏的思緒成為劇烈的對比。今天是台北入秋後難得的晴天,幽微的陽光從茄苳樹的間隙灑落,風吹起她腳上的葉片,閃出金光,讓她想起南方天空下的樹葉。她的故事,要從這幾片樹葉說起……